钢锭模在使用过程中出现“红温”(即温度异常升高)现象,主要与以下原因相关:
一、热应力累积与温度失衡
浇注温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 钢液浇注时温度通常超1500℃,模体内壁长期承受高温冲刷,导致热量无法及时散出,形成局部或整体温度积聚。 冷却系统效率不足 钢锭模在冷却阶段若散热条件不佳(如冷却水流量不足、冷却介质分布不均),或环境温度过高,会导致模体蓄热加剧。
二、材料与设计缺陷
模体材料导热性差 若钢锭模材质导热系数低或存在气孔、夹杂等缺陷,会阻碍热量传递,导致热量在模体内堆积。
模体结构设计不合理 例如模壁过厚、散热面积不足,或内壁形状(如直边设计)导致热量分布不均,加剧局部高温。
三、操作与管理问题
脱模时间控制不当 过早脱模可能使模体残留高温钢液,过晚脱模则延长模体与高温接触时间,均会加剧红温现象 保护渣使用不当 保护渣未充分干燥或用量不合适,可能导致模内热量反射或局部温度升高,影响整体散热效率。
四、外部环境影响
连续作业或高频次使用 模体未充分冷却即投入下一轮浇注,热量叠加导致温度持续上升,超材料耐受限影响与风险 。
红温会显著降低钢锭模寿命,加速材料氧化和蠕变,甚至引发变形、裂纹等缺陷,同时可能导致钢锭表面质量下降(如氧化皮增厚、夹杂物增多)。
建议通过优化冷却系统、改进模体材料(如采用高导热合金)、合理设计模壁结构,并严格规范浇注与脱模操作,以缓解红温问题。